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西子书院 www.westshu.com,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要是市民阶层,或者商贾,因为生活需要,也会读书识字,却并不怎么看重书法,但李汲是士人啊,还想要做文官,书法怎能太差呢?

    李俶不知道,李汲曾经是写得一笔狗爬字,也不知道被李泌当面喷过多少回了。关键真正的李汲毫无向学之心,而穿越者前世习惯硬笔,尤其在电脑普及后,敲键盘敲得连硬笔书法都泰半还给老师了……

    所以李泌实在瞧不过去,硬性督刻李汲,向自己学写字,主要是钟绍京和欧阳询的楷书。经过一年多的磨练,原本就多少有点儿底子的李汲,落笔不再七歪八斜,或者有肉无骨,那笔字勉勉强强,也算是摸着点儿中品的门了。

    继而是文章,这倒难不倒李汲,他前世就有古文的底子,若求骈四俪六、驰骋文采,那是扯淡,但四平八稳、文通句顺,绝对合格。况且李俶要求的是“策论”啊,虽说这年月往往连策论也讲究对仗、用韵,但李俶若将标准拔得那么高,根本不用考核,可以直接轰李汲滚蛋了。李汲料定李俶必不为此,因而毫无顾忌地便以散文作答:

    “今蕃贼肆虐于西陲,侵略王土,残害王人,国家非不能御也,方有事于东,而无暇以重兵敌之。从而蛮夷嚣狂,小丑跳梁,西土日失,军镇多破。若不急筹良策,非但陇西难保,诚恐西京亦燃烽火……”

    开篇先讲吐蕃的危害,并且加入李汲自己的考量,认为吐蕃军不大可能深入中原,东进最远的目标,大概就是西京凤翔了。吐蕃的真正目的,应该是蹂躏陇上州县,逼迫唐军采取守势,然后向北横扫,隔绝凉州、甘州,由此即可尝试攻打安西都护府,并吞西域。

    吐蕃人的生产方式,还是半牧半耕,与陇右各州相同,所以得陇右可用,再深入中原纯农耕地区,必然难以统治,极易得不偿失。然而西域地区同样牧、耕参半,并且王国众多,力分则弱,是吐蕃最容易得手,也最方便统治的疆土——其志必在西域。

    则欲保西域,必先保凉、甘、肃、瓜四州,欲保四州,必先保陇西,不能让吐蕃军夺占洮水,甚至于进向渭水。

    在目前关西兵力多数东调平叛的前提下,在西线和吐蕃主力决战是不现实的,应当在兰州、岷州等处择要害之地,招募深受吐蕃之害的百姓为伍,多建军镇,尝试打防守反击战。下一步,待平定河北,擒斩安庆绪,西军主力返回后,便可一步步地收复鄯、廓等州失土,将战线仍然推回西海——也就是青海湖——附近。

    具体该在什么地方新建军镇,其实李汲也是有一定想法的,亦曾与李泌商议过。只是一方面纸上谋划,未必牢靠,总需要亲身前往觇看山水之势,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来;二则么,一篇考核策论,真没必要说得那么细。

    本来文章写到这里,大可以收束了,随便套个靴子结尾就成。然而李汲忍不住还是多写了一段,主要内容是:绝不可奢望灭亡吐蕃!

    他前世虽然没有去过西藏,但相关资料也读过不少,知道哪怕一千五百年后,那地方仍然地广人稀,交通落后,人民相对贫穷。则在这个年代,别说殄灭吐蕃了,即便妄图深入其境,也必定酿成可怕的军事灾难啊。

   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打高原比打草原更为凶险。

    李汲的建议,是将疆界推进到西海西岸,便可止步,在伏俟城、大非川附近择善地建军镇,募民屯垦,以为久持之计。而吐蕃方面受此重创后,多半会来求和——这在开元、天宝年间,就曾经有过多次的前例了。

    和是可以和的,但不能期望长久,即便没有唐将在宦官逼摧下妄开边衅,吐蕃在养精蓄锐之后,也必定会主动撕破和议。因而在短暂而宝贵的和平时期内,唐朝必须设法渗透吐蕃内部,做分化瓦解的尝试。

    李汲写道:“吐蕃之制,与中国不同,而类回纥,诸部分理,其王不过盟主,且今又有相国论氏,实执国政。乃可因其各部形势,或善之使盟,或诱之使附,或挑之使战,或离之使叛,终以唐命,而立多赞普。昔匈奴五单于争立,致呼韩邪南奔,其数百年之祸,终于陈汤破郅支城。则若吐蕃瓦解,诸王分理,不足为中国之祸也。而无吐蕃之扰,西域可安,无吐蕃之援,南诏可定。唯此,始收国家百年之利!”

    洋洋洒洒,写了三千多字,完了放下笔,吹干墨迹,双手呈递给宦者,转交李俶。习惯性的,嘴里还加了一句:“此我与家兄往日商谈,所得一管之见,殿下垂览。”你就当这主要是李泌的主意吧,不必太过惊诧。

    可是李俶细读一遍,仍不免有些诧异。不在于文中有什么真知灼见——实话说,以李俶的水平,这篇策论也算是明珠投暗了——而是他感觉,李汲这孩子思路很清晰啊,笔下条理谨然。

    中国自古以来,就没有“逻辑”一说,并非缺乏相关思想,但既然没有提炼出一个合适的名词,一套严谨的体系出来,自然难以指导事务的规划和文章的写作。加上开元以来,诗赋盛行,导致士人即便写策论,官员即便写判词,都讲究文重于质,而文学,尤其是诗歌,从来都是不讲求逻辑的……

    所以李俶看惯了那些骈四俪六的文字,初读李汲这篇《御蕃策》,只觉寡淡如水——好在他原本就没抱什么太大的期望——但是读着读着,逐渐体味到了文中严谨的逻辑性,句与句之间,段与段之间,紧密相联,层层递进,而绝不旁生枝节。虽然缺乏足够精彩的排比,也没有什么格言警句,却隐有战国、西汉策士游说诸侯、指点时局的风范了!

    这样的文字,当然考不了进士、明经,哪怕制策也必黜落,但日常衙署中公文往来,肯定不掉价啊——起码能把事情给说清楚喽。

    实话说,自李隆基之后,皇子皇孙们的文艺天赋是一蟹不如一蟹,每况愈下;所以过往李亨拿些策论、奏疏、公文给李俶研习,李俶就很难从那些花团锦簇的绮丽文辞中,搜寻出真正含义,往往得用笔划道——这句有用,这句只是设譬,这句只是用典,这句纯属无意义的发散——才能归纳出中心思想来。

    反倒是今日读李汲的策论,竟然一目十行,其理顺畅无碍,其意洞彻无疑,只觉自家胸腹之间,说不出的畅快、惬意……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